不是每个巨人,都喜欢站在聚光灯下。姚明卸任中国男篮掌舵人那天,朋友圈翻涌着“姚主席”三字,也有人翻出陈年照片:一个穿着蓝白球衣的上海小伙,在昏黄灯光的球馆里,低头扎马步,手掌托着篮球,眉头皱成山丘。这次,他终于又把重心挪回了自己生活。
如果只看姚明的成绩单,你大概会困惑:中国篮球这些年,成绩甚至下滑,联赛内外争议不断。钱砸进去了,人才也引进了,为什么见不到起色?而深挖下去,姚明身上那些“不合时宜”的执拗、缓慢成长、和毫不讨巧的责任心,才真正让人难以转身忘记。
第一次听外号“小巨人”,姚明还有点脸红。小时候的他,摇着高高的身子,走进弄堂总被小伙伴起哄。父母全是篮坛老将,反倒不忍心儿子受苦。十几岁那年,姚明还在上海练习场上咬牙流泪,每天晚饭后跑到篮球架下,一遍一遍地扔球,上篮,投失,再拣回来。邻居大妈打麻将,都习惯了五分钟一声“咚咚咚”,像钟表敲响夜色。
如果说成长比天赋更难,那姚明遇上李秋平,算一次幸运。教练专门为他设计体能和技巧训练,每当外人还嘲笑“姚明只有身高,打不动硬仗”,秋平就咬着牙逼他背身单打、练转身扣篮。姚明不是天生的狠角色,但笨重的努力,总有一天变成底气。后来他进了NBA,穿上火箭队战袍,整个主场为他亮灯。中国第一球星,也是全亚洲唯一一个站在世界巅峰的中锋。
在休斯敦灯火通明的夜晚,姚明眼中的世界开始宽阔起来。那时候,他一边飙英语,一边用中国腔开玩笑:“地球上,找到第二个我很难。”再后来,退役那年,光是广告和代言,姚明就能年进四个亿。他却偏偏选了最“苦”的路——2013年,刚到而立之年,主动砸掉饭碗,跑去放低身份拎篮协的重担。
中国篮坛积弊已久——俱乐部割裂、后备力量薄弱、体系死气沉沉。姚主席刚上任,就着手“红蓝两队”实验,推新人、立规矩。转型的阵痛很快显现:2019家门口世界杯,国家队不敌波兰、委内瑞拉,全场球迷黑压压坐着,没人言语,连主持人最后都哽咽不发一声。姚明在看台上,满脸汗水,像个刚打完恶仗的少年。
姚明拿出了自己的代言收入——四年四亿,全投进篮球推广和青年培养。“让更多年轻人上场,让改变有机会发生。”他说。但现实给他重重一拳。亚洲杯输给印尼,铺天盖地的骂声抛过来,有人讽刺他“无能”;也有人说,这事谁当都没用。面对镜头,姚明自己愣了几秒,说,“责任在哪?只在我身上。”
这些年,姚明长成了典型的中国式“背锅侠”。他拼实力时,被赞为国争光;拼改革时,却变成众矢之的。但换个视角想想:在体制、观念、利益、人才断层多重制约下,换谁都能点石成金?这场风暴里,有多少人真地愿意承担变化带来的阵痛,又有几个人只在意成败和面子?
卸任之后,姚明变得比以前更沉默。有记者说他“消失”了,其实他只是不再事事回应。低调跑两会,建议用大数据、智能分析做篮球训练,还现身大学篮球赛,为孩子们加油。被拍到带女儿美国度假,一旁老队友打趣:“小姚明怎么没打球?”他摊手耸肩,笑得随意:“人家学艺术的。”
中国篮球如今像待拆的老楼,基础不稳,却一层楼一层楼往上堆。姚明推翻自我的决心和失败,都被镜头反复放大。有人遗憾他“白忙活”,却忽略了:从小软弱、天赋被低估、面对失败从不撇清责任的姚明,其实把整个行业里最难的苦、最重的锋芒、最密实的孤独全尝了一遍。他想要的不是短暂的光鲜,而是把球权和命运真正交回赛场与年轻人。
假如多年后,中国篮球仍未崛起,姚明会不会后悔这份担当?我更愿意相信,与其评判结果,不如思考谁敢、谁肯、谁能真正面对自己的无力和不足,仍然往前走一步。你说,在舒适的掌声与滚烫的责任之间,真正能撑起中国篮球的,到底是什么?
这一刻,聚光灯下的姚明没说话,只是走远了一点,把风暴留在原地,继续寻找属于他的下一个方向。而中国篮球,依旧需要下一个敢于打破旧局的人。
恒正网-大的正规配资平台-正规配资网-正规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